宗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名稱:大莊嚴銅雕廠
電話:18850346526
郵箱:9656186@qq.com
網址:http://www.ruxzsma.cn
地址:莆田市秀嶼區前沁木材加工區東方大道1142-2號
平等王銅像是怎么制作出 ... 2022-08-23
魁星是誰?魁星的傳說故 ... 2022-08-23
轉輪王是什么神?轉輪王 ... 2022-08-22
生漆脫胎都市王神像制作 ... 2022-08-22
平等王是誰?平等王的來 ... 2022-08-21
泰山王銅像是如何制作出 ... 2022-08-21
卞城王銅像制作方法與流 ... 2022-08-20
都市王是誰?都市王黃中 ... 2022-08-20
閻羅王銅像是如何制作出 ... 2022-08-19
泰山王的來歷起源 2022-08-19
卞城王是誰?卞城王的來 ... 2022-08-18
2021-02-14
同為世界大宗教,佛教得以在中國傳播發展千年,至今深受歡迎。而基督教卻自清朝被禁,幾百年來,在中國社會寸步難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否造就了兩大宗教在中國發展的天差地別。
傳統思想在中國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宗教傳播之上,尚有統治約束,當宗教傳播動搖君權根基,宗教被驅逐就在所難免。
一、佛教由古印度傳入中國
佛教與基督教是世界兩大宗教,它們都很早的傳入了中國,但是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卻是云泥之別。在中國,佛教自古代開始就可以傳教,一直傳承至今,而基督教卻是被禁了400年,這是為什么呢?
曾仕強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對中國文化造詣深厚,此前在一檔節目中,曾仕強針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曾仕強表示,之所以佛教能夠一直在中國傳教,就是因為中國人已經將印度佛教“漢化”,變成了漢民族的一種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兩漢之交傳入中國。最初只是在中國上層貴族之間流傳,被當作是一種神仙方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十分緩慢,普通老百姓都接觸不到,一開始也并沒有興起僧人和寺廟。
直到東漢末年,印度佛經也逐漸被翻譯,并在民間廣為流傳,印度佛經的翻譯為佛教在中國的“漢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佛教自此才開始在真正在中國社會開始傳播,也開啟了印度佛教在中國的“漢化”之路。
在東漢末年,由于中國和印度兩國語言以及文化背景差異巨大,佛經的翻譯工作是十分困難的。
當時的佛經的翻譯者是十分明智的,他們知道如果直接將印度佛經中的內容照搬過來會顯得十分生硬,中國人民不會對此感興趣。只有將佛經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讓佛經內容顯得淺顯易懂,中國人才能夠信仰。
二、來自于印度的原始佛教被“漢化”,形成中國特點的佛教文化
從戰國時期開始,諸子百家的言論和思想就一直影響著中國古代人民。印度佛經的翻譯大量結合了諸子百家中的術語和名詞,使得佛法能夠在中國人民之間口口相傳,淺顯易懂。
在東漢時期,傳統儒家思想是最主流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影響了印度佛經在中國的翻譯過程。
儒家主張人是宇宙的核心,而印度佛經的主體則是“有情”、“眾生”,為了迎合傳統儒家思想,就將印度佛經主體翻譯成為“人民”,淺顯易懂,符合儒家思想的理念,印度佛經還將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忠、孝、義”的觀念增加到佛經中。
印度佛法中,“佛”的本意是指修習佛法的人思想大乘,覺行圓滿的意思。在東漢的佛經解釋中,直接將“佛”翻譯成為了一種無所不能的神仙,這實際上是對印度佛教的一種歪曲,卻深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歡迎。
印度佛經翻譯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將印度佛經中與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相悖的觀念全部摒棄。就比如印度佛教中論述父子平等、男女平等以及性生活混亂的原文都被刪除了。
印度佛經中主張以較為親密的身體接觸來表達情感,諸如“擁抱”、“接吻”等等。但是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當中,對兩性關系十分忌諱,主張男女授受不親。
于是,印度佛經在翻譯的時候,直接采用了音譯的方法,將“擁抱”、“接吻”翻譯成為“阿梨宜”和“阿眾鞞”,避免引起中國人民的反感。
種種舉措作用巨大,翻譯完成后的佛教文化并沒有給中國傳統思想帶來沖擊,老百姓們也普遍接受佛教的思想。于是,在印度佛教的不斷“入鄉隨俗”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迎來了佛教傳播的高潮。僧人越來越多,佛教寺廟更是遍及大江南北。
于此同時,佛教的觀念也在不斷被補充發揚,“佛性論”、“儒道佛三家同源論”等說法不斷出現,佛教與中國文化逐漸融會貫通。
佛教的真正“漢化”完成是在隋唐時期,隋唐時期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空前繁榮,普通老百姓也都開始追求精神享受,為佛教的繁榮提供了學術環境。
到唐朝,中國佛教形成了天臺、唯論、華嚴等八個宗派,每個宗派的信徒數量都十分龐大,而這些宗派的形成也意味著中國佛教已經脫離了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在中國完成了“漢化”。
完成“漢化”后的佛教幾千年來一直迎合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得以一直傳承至今。
三、西方的基督教為何在中國被封禁排斥?
而在中國歷史上,基督教就顯得十分凄慘,從清朝開始就被禁止了400年,這又是為什么呢?曾仕強說,中國人之所以排斥基督教,不許它傳教,就是因為基督教始終堅持的一些東西,中國人很難接受。
基督教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傳入了我國,一開始的中國統治者對西洋傳教士是十分友好的。
很多進入中國的傳教士為了能夠更好的宣揚基督教義,就長期生活在中國,入鄉隨俗,學習中國文化,甚至穿漢服,還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
中國朝代更迭不斷,清朝時期,眾多基督傳教士與大清朝廷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當時清朝有一個著名的傳教士,名叫湯若望,他利用自己的醫術獲得了孝莊太后的信任,順治皇帝甚至允許湯若望為清朝演算節氣歷法,這是一種很深的信任。
到了康熙時期,西洋傳教士也與康熙關系極好,康熙對他們十分滿意。按照這樣的趨勢,基督教即使無法替代佛教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但也不至于被禁止才對,到底是什么事情使得基督教被康熙禁止呢?
問題的關鍵還是出在基督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矛盾上。我們都知道,《圣經》中的“GOD”被翻譯成“上帝”,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神靈,這在西方文化中很容易被接受。
但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上有著很多神仙,即使中國古代人民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對于中國人來說也只不過是多了一個神靈而已,中國不會一昧尊崇上帝。
所以,即使是信奉基督教的人,逢年過節的時候也是會祭拜祖先,祭拜孔子,同時認為皇帝是真龍轉世,地位無比崇高。
清朝時期,基督教在中國有一個很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他剛到中國時,就發現了基督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他一直致力于讓中國文化與基督思想融會貫通,他主張基督思想應該遵從中國傳統文化,他的這一思想也被稱之為“利瑪竇規矩“。
利瑪竇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基督教只有在中國改變才得以在中國傳承,但是他的伙伴卻看不下去了,認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上帝”被玷污了,“上帝”在中國竟然屈居其他神靈之下,甚至屈居統治者之下。
于是,他將中國基督教徒對“上帝大不敬”的行為告到了西方教皇那里,而西方教皇直接下令,嚴禁中國基督教徒祭拜祖先,喊皇帝為萬歲。
而這無疑已經動搖了清朝統治者的統治根基,康熙一怒之下,嚴令禁止基督教在中國清朝傳教,由此基督教在中國歷史上被禁了400年。
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信仰,傳承千年,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外來宗教如若固執己見,自然寸步難行,千年傳統怎能屈服于外來宗教信仰呢?
近代,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相繼進入中國進行傳道,無一例外,這些宗教都是積極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被一些中國信徒所接受。摒棄執念,入鄉隨俗,才是世界宗教在中國社會的生存之道。